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知识
29
2024.11
大寒来了,这些养生要点一定要懂!
大寒,是农历年的 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 人体脏腑仍处于寒凉状态 寒至极处,阳气萌生 在这“冬藏转春生”的重要时机 养生也要顺势而行 既要滋阴,也要养阳 食温吃苦- 大寒养生 -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 冬天严寒,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甘厚腻的食物,再加上冬季多风干燥,人很容易上火,所以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另外,还要清清肠胃,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芡实等。 减少进补- 大寒养生 - 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尤其是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 进补时可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量。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充足饮水- 大寒养生 - 冬季干燥,人体内的阴液也容易出现不足。因此,补水尤为重要。 尽可能增加饮水量,不要等口干后再喝水。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要喝一杯温水。洗澡前后最好也各喝一点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 有条件的话,可常饮梨水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防止天气干燥导致的口干、咽干。 还可以煮萝卜水饮用(最好是白萝卜),可以理气健脾、清热利尿,同时有促进消化之功。 早睡晚起- 大寒养生 - 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 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帮助缓解疲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好在11点前入睡,尤其年轻人更应注意避免熬夜。 此外,尽量避免在寒冷的早上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 保护头脚- 大寒养生 - 中医认为,寒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 头为诸阳之汇,寒从脚下而起,因此,要十分注意头脚部的防寒保暖,及时添衣,外出记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穿上棉鞋。 每天睡前可以泡泡脚,水温不可过高,40℃左右即可,时间在30分钟以内,以自觉微微发汗为宜,并可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疏通经络、放松身心。 适当运动- 大寒养生 - 大寒时节,切忌运动过量,出汗太多,避免阳气随汗液而出,受到损伤。 运动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快走、慢跑、广场舞、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以微微出汗最好。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 调畅情志- 大寒养生 - 冬季天气阴沉,万物凋零,日照时间短,容易使人感到抑郁和焦虑。 因此,为避免冬令阳气伏藏的最后环节受到干扰,大寒时节还应注意调畅情志,减少思虑,保持心情平和愉悦,及时梳理个人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9
2024.11
秋分养生:平调阴阳、御寒保暖,四类人不要做这件事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阳消阴长的趋势渐渐加强,天气从高温到凉爽的转变逐渐明显,养生当以平调阴阳、御寒保暖为重点。 秋分养生5个“关键点”助您元气度秋 >注重养护肺脾肾三脏,勿过温补 秋分节气气候干燥,养生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勿过温补。 在饮食上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食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党参、白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加莲子可寓清于补,使补而不腻;人参、麦冬、五味子可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玉竹可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百合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秋季食用能滋阴养肺,止咳安神,防燥护阴;山药性平、味甘,可固肾益精、健脾益胃、润肺止咳、止泻化痰。 >早卧早起适度添衣,调养人体阳气 《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睡觉,是秋“收”最重要的一部分。睡好了,脏腑精气旺盛,情绪会变得平和,秋分到来之时,应选择在晚上10点半或是更早入眠,跟随天地,收敛气机,藏精补精,养足气血。 秋分后“秋老虎”逐渐减退,气温逐渐降低,日夜温差较大,容易受凉,此时要注意保暖,早晚及时增减衣物,配备长衣、长裤,避免着凉伤身,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 >避免寒凉,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秋分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夜冷日暖,尽量避免头颈、腰腹以及足部受寒。 避免头颈受凉 头为诸阳之会,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脑部供血。 避免腹部受寒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避免足部寒邪侵袭 “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调整情绪宁神定志,防抑郁悲秋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百花凋零,难免促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情,更易情绪波动、心烦、不安、焦虑。此时应调整情绪,宁神定志,收敛神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做到劳逸结合。 中医有“常笑宣肺”,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系统、心脏、血管甚至肌肉有正面作用,秋季要多笑,保持心情舒畅。多参与有益身心的社群活动,缓解不良情绪。 >适量平缓运动,激发快乐活力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如登山、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耗损阳气。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激发快乐和活力。 四类人一定要避免“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进入秋天,让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可这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主要适合青壮年及体质较好的人群,以下4类人尽量不要尝试,要注意保暖。 >肠胃弱的人 肠胃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肠胃疾病复发,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尤其是慢性腹泻、溃疡病人受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心血管易堵的人 寒冷容易导致人体血管紧张,使得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引起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暖。 >呼吸系统不畅的人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防御功能比较差,寒邪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骨关节不好的人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受寒时“老寒腿”会疼痛加剧,故应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受冻。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