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医院建设
17
2022.05
教学丨规范标准 关爱癌痛 我院肿瘤学术组组织线上培训
3月31日,在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护理部王会接主任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委员会肿瘤学术组在线上成功举办关于“癌痛规范化护理”的培训会议。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肿瘤科主任于忠和、北京光熙康复医院护理部林主任及肿瘤病区吕护士长均出席了会议,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肿瘤学术组的全部成员和肿瘤相关科室的骨干成员们也参与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肿瘤学术组组长、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肿瘤科护士长刘宏丽主持。于忠和主任作为肿瘤学术组顾问为会议做了精彩致辞,她回顾了肿瘤科在癌痛规范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新的展望:“推进肿瘤继续教育和规范化诊疗,能够促进区域内医疗机构肿瘤专科的诊疗水平,为更多癌痛患者带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癌痛诊疗服务。”   随后由肿瘤科二区李雅竹医生和妇瘤科马智博护士长分别为大家做了分享,涵盖癌痛典型病历、癌痛发生的机制、肝癌的最新治疗进展以及癌痛评估等内容,讲课期间还穿插了互动环节。活动参与者反馈踊跃,大家积极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内容精彩纷呈,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此次线上培训使肿瘤及相关科室人员对癌痛规范化治疗及护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肿瘤专科护理质量和癌痛规范化治疗护理水平。我院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癌症诊断治疗流程,提高对癌症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供稿:肿瘤科 编辑:企宣部
07
2021.12
学术丨提升医疗质量 加强人员培养 集团脑病护理学术组学习观看医护融合高峰论坛
为推动神经疾病护理专业发展,促进神经医护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学术水平,10月16日,由北京世纪康瑞集团脑病护理学术组、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脑病医学部冯军主任组织脑病医学部护理成员以及各院区神经科同仁参加学习了第三届华北地区神经疾病医护融合高峰论坛。本次学习活动由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脑病医学部李静总护士长主持,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集团各院神经科工作人员齐聚圣马克六号楼学术大厅,共同观看了论坛直播。   本次大会共分为四个会场,上午主会场主要围绕神经疾病概述、生理功能与治疗原则等内容展开,课上还强调了护理方面要注意实施健康教育、普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为多层次构建临床护理人才就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教育体系的建设、完善护理管理机制,去提升学历、提高高级职称占比、培养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家。在护理事业中要建立专业发展的自豪感,用科学的思维、循证的理念获取资源、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授课专家在会上强调。   在下午的授课分别在三个不同会场中进行,集团脑病医学部护理学习组对内容进行了逐一学习和理解,课程针对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卒中、中毒性脑病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护理技术进行了经验分享,还对当下大环境下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护理服务进行了阐述。论坛内容丰富、知识准确,多方面、多层次的解答了神经疾病领域相关知识。论坛随后还进行了病例分享,通过对难见的病例进行剖析、提供治疗方针等方式,结合实例讲解,方便学习组成员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护理质量。     此次学术交流会共组织98人参加,其中线上48人,线下50人。通过学习不仅提升了集团医护工作者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的护理工作广开思路,帮助集团护理工作者建立专业发展的自豪感,用科学的思维、循证的理念获取资源、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感谢脑病医学部护理学术组冯军主任让我们相聚在一起,让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探讨关于神经科的每个细节领域。”李静总护士长在学术会的最后做了会议的总结,她表示集团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科的发展,更是带领各位同仁从基础到深入,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推动了护理专业的传承与创新。  
15
2021.06
道术器用 传承经典 “第三届全国中医经筋理论与浮针临床”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1年6月4日至6日,“第三届全国中医经筋理论与浮针临床”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本次研修班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马淑然教授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承办。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员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其他机构的浮针爱好者。   5日上午,研修班正式开始,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副院长、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培训基地主任郝天智致辞并预祝研修班圆满成功。   研修班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全国政协机关医务室主任张庆光从自身多年学习浮针的感悟出发从“道、术、器、用”四个维度为学员讲述浮针的学习方法。   马淑然教授为研修班学员讲解了浮针疗法的概念、特点、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以及颈、肩、腰、腿疼痛的浮针治疗方法及典型病例,学员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晚间的练习则由六位浮针老学员和符仲华老师弟子吴凤芝、甘秀伦、吴春燕、田甜、胡洋、董月超带领学员们一一进行浮针操作,保证每个学员都学会进针、扫散与再灌注等操作。   在之后的课程中马淑然教授为学员讲解了中医的经筋理论,将中医经筋理论与浮针疗法相结合,并详细讲解了浮针的生理病理学基础,真真切切做到了“授之以渔”。课程最后,马淑然教授为通过考试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合影。   培训过程中,浮针创始人符仲华老师还亲自到达授课现场,与学员们一起分享浮针的缘起。据符仲华老师介绍,浮针诞生于1996年6月,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南方医科大学前身)研究完成,并于1997年5月完成第一代浮针针具的开发。   “从针具发明、操作手法到团队搭建和浮针医学,每一次创新都来自于朋友学员的启发。”提及过往的工作经历,符仲华老师既满怀追忆又饱含热情:“经过25载筚路蓝缕的艰难探索,浮针针具不断迭代,进针器让初学者也可以简便快捷的在临床使用,到了2010年再灌注活动得以发展,时至今日,它已经与扫散操作一同成为浮针的“黄金搭档”,大大扩大了浮针的临床效果。后来的MTrP理论、患肌理论与气血新论更是让浮针从临床治疗方法逐渐走上了学科之路。今天看来,浮针仍然在成长、在丰富,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持续前进。未来,愿浮针能够造福更多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   本次所承办的研修班结束后,浮针技术可能成为传统医学特色疗法科的“新成员”,浮针技术的引入,不仅能丰富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的治疗手段为就诊患者解决病痛,更能够依托海外华侨华人培训基地,开展国际浮针培训活动。 小知识 浮针疗法 1996年符仲华教授创立浮针疗法,1997年第一代针具研制完成,近年来已获得欧盟CE、美国FDA等认证。2005年发明人确定浮针的英文名为: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2011年进针器的发明,改变了进针时的不确定性,2014年,在MTrP理论之上诞生患肌理论诞生,促进浮针的科研工作。2020年浮针气血新论发表,开阔临床思路、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用现代科学解读浮针中医学原理。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除各种疼痛之外,还可以应对失眠、抑郁、哮喘发作期、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