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知识
29
2024.11
谷雨时节,中医教你巧养生
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雨不断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也会越来越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人体的养生应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根据气候特点进行调养,以保持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01 疏肝养阳调心志 节气养生 按照中医“春季肝主令,夏季心主令”的观点,谷雨养生既要调肝也要调心。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谷雨时节达到最旺。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脏对应青色,因此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青绿色蔬菜,也是这个季节最好的选择,如菠菜、芹菜、芦笋、西兰花等,还有补血、补虚、调节免疫等作用。韭菜和香椿也是这一季的时鲜蔬菜,但性味偏温,有辛散之力,不宜多食,尤其是体质虚弱、阴虚火旺的人应少食或不食用。饮食上还需注意少吃酸味食物,酸入肝,过食酸味食物容易导致肝气亢盛。 暮春时节,草木舒展生长,肝气也宜条达宣畅,应注重情绪的平稳愉悦,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使气血顺畅,精神旺盛。平时可通过音乐、书法、绘画、摄影、钓鱼等活动陶冶性情,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 02 艾灸刮痧迎初夏 节气养生 艾灸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既可以协调阴阳,也能有所针对地调理各项不适。艾灸可通十二经,入三阴,温热机体穴位及其经脉,从而活络血气,调理寒凝血滞、经络痹阻等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颈椎腰椎疾病、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等。 刮痧,可以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从而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谷雨时节阴雨绵绵,湿气干扰,我们可以选择刮痧来促进机体毛孔开张、汗液排泄,加快新陈代谢,以利于体内毒素与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03 防寒湿、防过敏 节气养生   此时节气温越来越高,各种花草盛开,杨絮、柳絮漫天飞舞,加上人们踏青等室外活动增加,很容易引发鼻炎、哮喘等过敏问题。因此,除了出门佩戴口罩注意减少过敏原的接触外,建议大家饮食少吃荞麦、蚕豆、牛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 早晚加件衣,“春捂”别过头。谷雨节气过后,气温会逐渐升高,雨量开始增多,但是也要注意保暖。很多人像夏天一样穿衣服,其实季节还没有到,湿气很容易从裸露的部位进入体内,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其实春捂也应该有度,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容易诱发“春火”。
29
2024.11
小暑至养生做好这几点,安然度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从小暑开始正式进入伏天,有“小暑至,盛夏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明此时天气闷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俗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之后,气温会一天比一天炎热。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小暑节气三候 一候温风至,是指小暑节气之后,天气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这之后即便有风,也都是“温风”,天地之间都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笼,风吹在身上很不舒服。 二候蟋蟀居宇,也有的地方写作蟋蟀居壁,是一样的意思。大致是说,这个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没有长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要等到农历的七八月份,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 三候鹰始鸷,这是说再往后五天,雏鹰开始感受到肃杀之气,开始练习飞翔,为以后的搏击长空做准备了。 小暑节气养生 01 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有内热的多吃有“清热、除湿、祛暑”之效的食物,例如苦瓜、秋葵、芹菜、莲藕、冬瓜、黄瓜等。 02 低量运动,调节功能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天热出汗较多,津液损耗,气随津脱,阳气更易损伤,因此这个时节适宜进行运动强度不太大的运动,同时注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锻炼,避免在烈日下运动,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同时可免阳气损耗太过,符合“春夏养阳”、夏季“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 03 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04 小暑午觉很关键 因为天气的原因,在小暑很多人的睡眠都存在一些问题,睡眠质量下降,人就会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等情况,而保持适当的午睡能够帮助人们补充精力,减少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疲劳感。并且,适当的午睡还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血压,让心率变慢,避免小暑气温过高,因为心率过快而导致的危险。此外,午睡还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因此在小暑一定要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哦。 05 调养脾胃,预防暑湿 中医把一年分为5个季节,除了春夏秋冬,还有一个长夏,长夏必须注重养脾,因为长夏多湿,湿邪伤脾,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 上午9点至11点是巳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此时脾最活跃。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此时多喝水,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将食物精华摄取。 艾灸 要去湿,先补脾。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1、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脾俞穴是调理脾胃疾病与健脾祛湿的要穴。 2、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脾胃问题的调理效果是最好的,所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能够加强水湿的排出。 3、丰隆穴:位处胃经下部,胃经及脾经湿浊之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4、承山穴:虽然承山穴不是脾经上的穴位,但它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之一,承山穴可振奋膀胱经的阳气,加速湿气的运化排出。 5、太白穴: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 太白对于我们脾系统的保健来说非常关键,艾灸此穴,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注意事项:每天交替对这5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