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至6日,“第三届全国中医经筋理论与浮针临床”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本次研修班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马淑然教授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承办。参加本次研修班的学员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其他机构的浮针爱好者。
5日上午,研修班正式开始,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副院长、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培训基地主任郝天智致辞并预祝研修班圆满成功。
研修班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全国政协机关医务室主任张庆光从自身多年学习浮针的感悟出发从“道、术、器、用”四个维度为学员讲述浮针的学习方法。
马淑然教授为研修班学员讲解了浮针疗法的概念、特点、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以及颈、肩、腰、腿疼痛的浮针治疗方法及典型病例,学员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晚间的练习则由六位浮针老学员和符仲华老师弟子吴凤芝、甘秀伦、吴春燕、田甜、胡洋、董月超带领学员们一一进行浮针操作,保证每个学员都学会进针、扫散与再灌注等操作。
在之后的课程中马淑然教授为学员讲解了中医的经筋理论,将中医经筋理论与浮针疗法相结合,并详细讲解了浮针的生理病理学基础,真真切切做到了“授之以渔”。课程最后,马淑然教授为通过考试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合影。
培训过程中,浮针创始人符仲华老师还亲自到达授课现场,与学员们一起分享浮针的缘起。据符仲华老师介绍,浮针诞生于1996年6月,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南方医科大学前身)研究完成,并于1997年5月完成第一代浮针针具的开发。
“从针具发明、操作手法到团队搭建和浮针医学,每一次创新都来自于朋友学员的启发。”提及过往的工作经历,符仲华老师既满怀追忆又饱含热情:“经过25载筚路蓝缕的艰难探索,浮针针具不断迭代,进针器让初学者也可以简便快捷的在临床使用,到了2010年再灌注活动得以发展,时至今日,它已经与扫散操作一同成为浮针的“黄金搭档”,大大扩大了浮针的临床效果。后来的MTrP理论、患肌理论与气血新论更是让浮针从临床治疗方法逐渐走上了学科之路。今天看来,浮针仍然在成长、在丰富,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持续前进。未来,愿浮针能够造福更多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
本次所承办的研修班结束后,浮针技术可能成为传统医学特色疗法科的“新成员”,浮针技术的引入,不仅能丰富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的治疗手段为就诊患者解决病痛,更能够依托海外华侨华人培训基地,开展国际浮针培训活动。
小知识
浮针疗法
1996年符仲华教授创立浮针疗法,1997年第一代针具研制完成,近年来已获得欧盟CE、美国FDA等认证。2005年发明人确定浮针的英文名为: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2011年进针器的发明,改变了进针时的不确定性,2014年,在MTrP理论之上诞生患肌理论诞生,促进浮针的科研工作。2020年浮针气血新论发表,开阔临床思路、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用现代科学解读浮针中医学原理。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除各种疼痛之外,还可以应对失眠、抑郁、哮喘发作期、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