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阳消阴长的趋势渐渐加强,天气从高温到凉爽的转变逐渐明显,养生当以平调阴阳、御寒保暖为重点。
秋分养生5个“关键点”助您元气度秋
>注重养护肺脾肾三脏,勿过温补
秋分节气气候干燥,养生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勿过温补。
在饮食上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食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党参、白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加莲子可寓清于补,使补而不腻;人参、麦冬、五味子可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玉竹可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百合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秋季食用能滋阴养肺,止咳安神,防燥护阴;山药性平、味甘,可固肾益精、健脾益胃、润肺止咳、止泻化痰。
>早卧早起适度添衣,调养人体阳气
《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睡觉,是秋“收”最重要的一部分。睡好了,脏腑精气旺盛,情绪会变得平和,秋分到来之时,应选择在晚上10点半或是更早入眠,跟随天地,收敛气机,藏精补精,养足气血。
秋分后“秋老虎”逐渐减退,气温逐渐降低,日夜温差较大,容易受凉,此时要注意保暖,早晚及时增减衣物,配备长衣、长裤,避免着凉伤身,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
>避免寒凉,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秋分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夜冷日暖,尽量避免头颈、腰腹以及足部受寒。
避免头颈受凉
头为诸阳之会,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脑部供血。
避免腹部受寒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避免足部寒邪侵袭
“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调整情绪宁神定志,防抑郁悲秋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百花凋零,难免促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情,更易情绪波动、心烦、不安、焦虑。此时应调整情绪,宁神定志,收敛神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做到劳逸结合。
中医有“常笑宣肺”,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系统、心脏、血管甚至肌肉有正面作用,秋季要多笑,保持心情舒畅。多参与有益身心的社群活动,缓解不良情绪。
>适量平缓运动,激发快乐活力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如登山、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耗损阳气。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激发快乐和活力。
四类人一定要避免“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进入秋天,让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可这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主要适合青壮年及体质较好的人群,以下4类人尽量不要尝试,要注意保暖。
>肠胃弱的人
肠胃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肠胃疾病复发,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尤其是慢性腹泻、溃疡病人受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心血管易堵的人
寒冷容易导致人体血管紧张,使得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引起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暖。
>呼吸系统不畅的人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防御功能比较差,寒邪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骨关节不好的人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受寒时“老寒腿”会疼痛加剧,故应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