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医院建设
03
2020.03
党徽闪耀丨飘扬的旗帜 战疫的先锋——记录战疫前线英雄刘永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院上下闻令而动,义无反顾,连续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他们以“逆行者”的姿态,纷纷要求到一线去、到前沿去、到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计名利、不惧危险的大义担当,令人敬佩与感动,特别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同志,他们心系病患、听令景从,面对生死考验,坚持用生命医护生命,用生命履行使命,谱写出一曲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奉献之歌,成为中西医人的生动写照和优秀代表,在我们身边树起了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即日起,我们将紧跟战疫进程,推出一批战疫一线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他们的事迹真挚朴实、生动感人,是我们身边鲜活的榜样,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鼓舞和思想引领。   把初心写在战疫前沿的“拆弹老兵”   刘永胜,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一名退役老兵,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全院第一个主动请战的老同志,首批进驻发热门诊应急医疗组组长,这么多称谓,说他是这次战疫的“排头兵”绝不为过。 “我参加过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和部队援疆任务,论经验足够,我不上,谁更比我有资格?”刘永胜一再给领导说。 1月23日,农历大年二十九,我院抗击新冠疫情之战正式打响,刘永胜首当其冲、临危受命,担任我院应急医疗组组长,带领第一批队员第一时间进驻战疫一线——发热门诊。凡是经门诊和急诊预检发现发热、咳嗽症状的患者,都要直接转入发热门诊进行预检分诊。这就预示着,发热门诊成了医院战疫的前沿阵地,承担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他们将时刻与“魔鬼”面对面撕杀,也将面临直接被凶恶的病毒击倒的危险。 首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应急医疗组组长刘永胜   发热门诊工作非常繁杂,从场地清理、设备调配、人员排班、就诊流程、消毒隔离、转运交接到各种紧急会议、护士培训,一条条、一件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刘永胜用自己的经历帮大家树立信心和勇气,安抚情绪,消除恐惧;亲手帮助队员做好防护,帮助熟悉流程,培养习惯;细心了解大家的生活需求和习惯,尽力协调后勤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在他的带领下,发热门诊各项工作井然有条,实行了24小时值守。为节约“珍贵”的防护服,刘永胜和他的队员一样主动少吃少喝,少上厕所,一站就是4至8个小时。走出隔离区,大家汗流浃背,取下护目镜,额上是无法消除的“抬头纹”,手也被消毒液反复洗涤得脱了皮。 “疫情发生后,我们平均每天接诊10多个患者,每个医生24小时一个班,分班轮守,有时一起上阵,从早忙到晚,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有丝毫懈怠。”队员们讲。一个月下来,诊断400多例病患,转送4名疑似患者,确保了零感染。    应急医疗组正在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撤离发热门诊,大家都是筋疲力尽,而刘永胜的体重锐减了20多斤。看着眼眶深陷、脸色萎黄的他,有的同事心疼地调侃:“刘主任辛苦了,你可是我们医院的‘拆弹’专家呀!”接下来,再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从一线下来后,给组织写的思想汇报吧:“大丈夫自食其力,站着活;好男儿以身许国,不怕死。疫情面前,除了不畏死,还要科学防护,真正做到心防、身防、技防。思想要重视,面对危险都有恐惧心理,每次上岗,晚上都会失眠,全组人员都有这个情况。同志们年轻人多,按理说我这50岁老大夫,真的不用那么拼,每个月部队有不菲的工资待遇,我很满足了,也不图啥。要说图就是个荣誉感,再就是责任心。一个老兵带一帮新兵上前线,没有隶属关系,我也给不了大家啥,只能是安慰、鼓励、监督、督促。带同志们上去,也要安全带下来,这是老兵班长的责任,我做到了,心里甚慰。通过一线工作,同志们进一步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没有党的领导,这次疫情防控不会如此有力!作为医护人员,健康所系,生死相托,没有退路。不是党员的都写了申请书,作为组长一定交给组织。” 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豪言壮语,真挚朴实的话语中,看得出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读得到他的职业操守和党性涵养,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条,一名退役老兵的责任和担当,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这就是中西医人引以自豪、充满自信的力量! ■党办专题报道
03
2020.03
党徽闪耀丨铁骨柔肠战“疫魔”的坚强勇士——记录战疫前线英雄董慧
董慧,护理部总护士长,我院进驻北京市定点医院医疗先遣队护理组组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后,他怀着千般不舍和万般无奈,含泪把孩子送归老家,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心无旁骛地投入抗疫一线。 2月4日,一声令下,多次主动请战、早有思想准备的她,迅即带领她的队员奔赴定点医院。首批进驻,在物资紧缺、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二话不说,便投入到具体工作。 “医院就是战场,岗位就是战位,信任就是责任。” 10多年没有倒过夜班的她,率先迈进隔离病区,与大家一起轮流值班,参与新冠病人临床护理。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由于个子较高,大号猴服紧缺,她穿着不合身的猴服,只能尽量站立着操作,连坐下都很困难,担心稍不留神猴服破损,就会带来浪费和污染的可能,在静悄悄的黑夜中,她硬生生站了将近4个小时,浑身上下被汗水浸湿,直到下线。 由于长时间配戴N95口罩、护目镜,鼻子和脑门出现深深的压痕,尤其是鼻子可与一期压疮“媲美”,看着大家心疼的目光,她却轻松而自美地说:“没事的,说明我鼻梁高吗!”她心里明白,面对高风险的工作环境、高密度的工作频次和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作为护理组长,这时候决不能报怨气馁,更不能叫苦说累,要始终以微笑鼓励大家、激励同事。她每天嘱咐队友防护细节和注意事项,言语中无不体现冷静而坚定的气场,使队友们对完成任务更有信心,自然也成了这支队伍的“大姐大”和“主心骨”。   董慧在定点医院轮值上线前和下线后 定点医院的工作环境,她们完全陌生,摆在她们面前的任务,必须快速熟悉病区环境,尽快完善工作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必须参与临床实际工作才能做到这一点。由于护理人员少,患者多,她和队员们一样每天都要上线一次,只能利用下线的时间,加班赶紧梳理工作流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大家更好理解,她把病区画出平面图,标注好各室位置,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和离开病区,都标注具体流程和细节。针对擦拭消毒存在薄弱环节,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根据班次和分工,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严格落实擦拭消毒和终未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让大家工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更方便、更安全,也为后续医疗队进驻展开工作,提供了捷径和方便。   董慧加班加点制作病区平面图和工作流程图 危难当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护理出身的董慧,更清楚现阶段病区患者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她不时地提醒:“如果病床上现在躺着的是自己的亲人,我们该怎样做?”要求队友们把心理疏导作为医护的重要任务,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为了缓解笼罩在“红区”内沉寂的气氛和紧张情绪,工作中哪怕再苦再累,董慧和队友们都坚守岗位,精心护理,一有空闲就守在病床前陪患者说话,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安。 每次接班,她都会通过呼叫器一一与患者打招呼,告诉大家有事情怎样能够及时找到她,每次监测血氧之前,她都会细心的询问是否有喘憋和不适,以致于一个年轻小伙子和她开玩笑说:“护士,我没有不适,我感觉挺舒适的。”小伙子边说边朝她竖起大拇指,她也马上微笑着向患者竖起了大拇指。 此时此刻,她觉得由衷的开心,因为患者心情舒畅了,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董慧在定点医院精心护理老奶奶 2月10日,新入院一位81岁高龄的老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她接班后例行查房,看到老奶奶在床上挪来挪去,快要掉下地了,她紧跑上前去问清奶奶想去厕所,赶忙帮着戴口罩、穿鞋子,抱上轮椅,推到卫生间…… 晚上,得知奶奶血氧不太好需要转院时,她急忙叫上同事,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耐心地帮着穿衣裤、穿鞋袜,将奶奶抱上轮椅,直到抬上救护车,最后不知怎么了,老奶奶攥着她的手就是不放,她一边安慰,一边叮嘱:“您听医生的话,一定会好起来的!”老奶奶的手终于松开了。从奶奶此时的眼神里,她读出了“信任”。 进驻定点医院以来,穿着候服,别说完成一系列动作,就是走几步,也会浑身是汗,虽然工作又苦又累,还有很大风险,但她总有一身使不完的劲,也许正如她说的那样:“还有什么比患者的信任,更让人幸福的呢?” 2月17日,董慧和队友们在定点医院坚守了近15个日日夜夜,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她们第二天下午撤离一线,休整待命。看一看病区的病号,想一想仍处于对峙状态的疫情,她毫不犹豫再次向组织写下了请战书。在她的带动下,几名队员都坚定地在请战书下方签上自己的名字,果断按下了一排红手印。   医疗先遣队8名队员即将撤离火线再次申请参战 医院领导接到董慧微信传过来的请战书,久久无语,说不出内心复杂的滋味,更多的是无限的怜惜与感慨!这是医者仁心的真情流露,这是舍我其谁的豪迈表达,这是决战决胜的信心力量,这就是中西医人的内核素养!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她和队友们无论生死、冲锋向前,疫情不退,难舍火线!  ■党办专题报道
03
2020.03
党徽闪耀丨雪中送炭的“粮草官”——记录战疫前线英雄潘伟
连日来,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与战疫紧密相连、保障“疫”线的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而忘我奋战、无私奉献。 医院副院长潘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赴定点医院联合医疗队物资供应保障的负责人。提起他,机关、科室和医院领导异口同声:这可是个风风火火、踏实干事的人。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他就成了医院的大忙人。随着疫情的蔓延,每天的任务量在不断加大,外出运送物资的风险也在增大。危急时刻,有着16年党龄的潘伟挺身而出,无怨无悔,成了行走在医院本部与定点医院之间的“常客”。 2月3日下午,医院受领北京市朝阳卫健委赴定点医院战疫指令,潘伟仅用不到60分钟的时间,便将医疗先遣队急需的战疫装备和生活物资,火速送达指定位置,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志们的连声称赞。 “这个物资清单发得真及时,需要带什么清清楚楚,医院领导考虑得太细致了,可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为使医疗队员在出征前不为物资准备而分散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战前防护训练,他拟定了医疗队员后勤保障物资清单,在每批医疗队出发前,第一时间发到群里,让队员们心里有底,避免忙乱。    潘伟为定点医院医疗队准备的物品清单和装备生活物资   战疫集结号吹响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平时在群里一直看不到、几乎不用微信的老同志居然上线了!每批医疗队员出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潘伟解释:因为特殊时期和工作需要,再加上与应急医疗队随时沟通,微信会更方便一些。 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名坚守的战士,眤称“隐身过客”。正所谓:心有所思,行亦随之!其实这些年,身份不断在变,头衔越来越多,但他心中,最为珍视的称谓只有一个:“潘总”。大家也觉得这样称呼比较贴切顺口,因为他有一句话早已被同事们记住:“我们干后勤的,保障大家吃好喝好工作好,后顾无忧,这是应该的!”也难怪这次战疫,非他莫属地成了前线队员的“贴心人”。    潘伟不停奔波于定点医院送去医院领导的关怀   在院领导轮流看望慰问的同时,潘伟几乎每天都要代表领导送去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组织的关心。“从水果、饮料、小食品,到护手霜、洗发水等洗漱用品,以及内衣、暖手宝、保温杯等生活用品,吃的喝的用的只要能想到的,什么都送。”刚刚值完班下线的护士吴彥巧介绍说。 老兵的光芒,总是绽放在关键时刻。“能够保障一线的队员方便满意,安心工作,再辛苦也值得。”潘伟说。截止3月2日,他已保障3批38名定点医院医疗队员和2批16名发热门诊队员。已经连续奔波一个多月的潘伟虽然非常疲惫,但想到自己能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就感到很高兴,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既要解燃眉之急,也要除后顾之忧。”这段时间,潘伟根据院领导安排,定期与队员家属联系,靠前解难帮困,把蔬菜等生活物资一户户送上门,让队员家属切实感受到组织温暖。第一批医疗队员、呼吸科医生宋国永年迈的父亲春节前,因慢阻肺炎住院,身边只有她母亲陪护,两位老人依然决然地支持儿子出征“疫”线。听说宋医生父亲要出院,2月9日中午,潘伟第一时间赶到朝阳医院,把老人接了送到家里,一切安顿好后,告诉宋医生让他放心,全家人深受感动。    潘伟代表院领导慰问从定点医院撤离休整的首批队员   2月19日下午4时,一条来自定点医院医疗队的信息:我们后勤保障很给力,今天潘院再一次给我们物资补给,包括消毒用品、生活用品,怕大家上班期间喝水少易上火,还带来了水果,怕半夜下班的护士吃不上热饭及时买来电饭锅,怕大家夜班穿着隔离服容易着凉感冒,及时订购了秋衣秋裤……每次听说潘院要来,大家心里都暖暖的,就连宾馆搞卫生的阿姨都说:你们这个领导可好啦,天天给你们送东西。感谢潘院及后方默默支持我们工作的同事为我们辛苦付出,我们一定打败“新冠”,安全归来! 当我们看到信息,向潘副院长了解前线的物资保障情况时,他反复告诉我们:“多报道报道、宣扬宣扬一线的同志吧,他们面对风险兢兢业业,太辛苦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党办专题报道
19
2020.02
最美你我他丨我院成功抢救“疫期”首例急产患者
2月15日下午16时49分,我院院前抢救科张清亮医生接到120急救中心的紧急抢救任务:“某小区内一位怀孕40周第二胎急产患者,胎儿已经娩出。” 接到任务后,车组人员立即登车驶向现场,张医生嘱咐随车护士准备好现场抢救器械和药品,同时拨打患者紧急联系电话,想要进行必要医学指导,无奈是电话一直无法接通,只能以最快速度赶往现场。 院前抢救科张清亮医生与刚出生的宝宝 车组于下午17时04分到到达患者家中,产妇躺倒在房间门口,身体下面有大量血液混合羊水的污浊液体,旁边有一个用薄毯包裹的新生儿,未断脐,产妇第三产程未能完成,胎盘未娩出。张清亮医生立即钳闭脐动、静脉,为新生儿保暖、清理口腔。同时嘱护士为产妇测血压、监护和吸氧,并建立静脉通路。待新生儿哭声洪亮,肤色红润后,徒手帮助产妇完成第三产程,检查胎盘完整,将产妇搬抬至干净温暖场所后,联系患者建档的民航总医院,观察产妇、患儿病情平稳后于17时32分离开现场,17时55分送至民航总医院,完成患者的交接。 在整个抢救期间,整车组因陋就简,有条件利用条件,无条件创造条件,全然不顾沾染上患者体液存在的可能感染的风险,紧密配合,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确保母子平安,充分体现出我院医务人员的急救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02
2020.02
最美你我他丨我爱你,所以我们晚点结婚吧
  鼠年正月初六,对于门诊部护士王倩文来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日子,这一天,她将与与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一名服役已经10年的海军战士正式举办婚礼。 其实他们已经在两年前就领了结婚证,但由于各自工作性质影响,两个人的婚礼一拖再拖。双方家长长辈年事已高,王倩文的爱人更有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为了能够亲眼见证二人的婚礼,日夜催促。 小两口原本准备在国庆节回老家举办婚礼,但由于时值七十周年国庆阅兵,王倩文的爱人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所以本来做好的打算又一次没能实施。 王倩文与她的爱人 这次,双方家长都觉得不能再推了,就定了正月初六办喜事,该发的请柬都已发出。腊月二十九下午,王倩文赶回家,除夕,爱人陪她去试了婚纱。初一,一家人张罗着布置婚房,所有人都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婚礼的喜悦中。 可谁知道医院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归队的召令突然抵达,王倩文要在初三之前返回北京。新婚之喜,新娘缺席,这让两家人都措手不及,但是,当她非常认真地给长辈们解释当前疫情后,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还有她的爱人,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医院,支持国家,同意了她再次推迟婚礼的决定。 初三,她按时返回了医院,正巧我院要成立应急医疗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她选择先斩后奏,瞒着家里人率先报了名。 在随后她与家人通报这件事情之后,本以为会受到父母责备,可没想到王倩文的父母却对女儿说:“国家出了这样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她是他们的女儿,更是国家的护士,是医疗事业的女儿,面对疫情,一切都以社会、以人民的需求为重,一日穿上白衣,日日重任在肩。 王倩文的爱人也在电话中鼓励她,他说:“我是一名海军战士,也希望你成为一名白衣战士!你是咱们家的英雄!” 巾帼为国,救人为仁,家人的鼓励、理解给了王倩文出征的信心,虽然婚期推迟了,但爱永远不会推迟,无论身在何处,她的心永远与自己的家人,与千千万万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患者和家人在一起,为了抗击疫情,打败疾病,付出努力。
25
2019.08
病例丨我院成功治疗83岁永久性房颤患者
坐在病床上83岁的贤某(化名)终于展露了轻松的笑容,在这十几年来,房颤引起的心慌头晕限制了她的活动,让其不得不长期卧床,伴随而来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也让她难以忍受。 这一切同时也煎熬着老人的家人,为了让老人的身体恢复健康,她的家人想尽了办法,由于久病卧床,老人的体重仅仅41公斤,连坐起来吃饭对他来说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术前术后心电图 老人入住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心内三区之后,马路主任首先安排其完善了相关检查,量身为其制定治疗方案,从治疗急症并发症入手,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钾、低钠低蛋白,随着各项指标逐渐正常,老人和她家人的眼中都有了希望的光芒。   手术现场 在马路主任和各级医护的协同努力下,困扰了老人十余年的永久性房颤终于得到了妥善治疗,术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第二天就可以自行坐起,尝试下床排便。老人的家人看到她一天天好起来,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感谢马路主任,感谢医院心内三区,让我的母亲能够恢复健康。”   患者与医护人员合影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是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重点学科,科室通过常规西医治疗,结合中医疗法,总结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内科治疗方法,心内三病区擅长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可开展先心病封堵术,冠心病介入治疗及临时、永久起搏器治疗。
26
2019.04
医德医风丨三封感谢信,一腔热忱
“我以为我这条腿已经没救了……” 说这句话的是患者刘某(化名),在来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之前,他曾经就诊多家医院,由于自己本身就是残疾人,又被诊断为动静脉堵塞,腿部一度肿胀,发黑,面临截肢的危险。   悉心照料与治疗让患者恢复健康 在家人的陪伴下,刘某来到我院修复重建外科就医,修复重建外科王方明主任详细的看了老人在其他医院的检查,询问了病情,通过细致的研讨后决定尊重患者意愿采取保守治疗。由主任与袁涛医生精心制定治疗方案,马春蓄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进行护理。   患者刘某与修复重建外科护理团队合影 在过年期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出院,科室还给刘某送去了饺子。从换药到洗脚再到照顾,医生和护士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他十分感动。“大家的敬业与关照让我感到温暖,特别感谢主任和医生们的关照。”刘某最后说。   目前刘某已经康复出院,在其住院期间,曾多次电话表扬王方明主任、袁涛医生、马春蓄护士长,出院后3次向卫计委写信表扬医院修复重建科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修复重建外科是医院发展科室,结合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充分发挥医院在创伤修复、瘢痕治疗领域的特色,医院利用专业诊疗技术和设备,针对各种类型的创面,尤其是糖尿病足、压疮、下肢动脉闭塞、慢性感染性创面、放射性溃疡、体表肿瘤、大面积烧伤、冻伤、严重撕脱伤等慢性难治性创面疾病展开诊治。科室同时开展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及其导致的畸形、功能障碍和色素改变等重建治疗修复工作。
19
2019.04
服务丨急诊科开展“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主题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
近日,为推进我院优质护理服务,提高科室护士创新服务能力,急诊科护理团队在门诊大厅进行“心肺复苏健康教育”现场模拟讲座。主题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   演练拉开帷幕,就诊患者从四面八方涌,越聚越多,大家兴趣盎然   护士在讲解判断颈动脉搏动,现场观众跟着一起动手判断位置 此次活动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急诊科护士们进行操作演练,随后进行动作分解讲解,最后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宣教。 急诊科的“男”丁格尔们用标准的动作演示、详细的知识讲解,使来院就诊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一次不一样的健康教育,随着护士手把手的带教指导,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现场活动热情高涨。   踊跃站出来的第一位体验者,由急诊护士手把手进行指导   护士一次又一次为体验者进行详细的操作演示。   本院护工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护士在旁边指导。   一位双鬓斑白的老爷爷认真的学习操作要领 活动结束时,一位老人匆勿地赶过来,询问下次举办活动的时间,表示一定要全程学习,还要动手体验。 日常生活中,心脏骤停离我们并不遥远,溺水、触电、心脏疾病发作等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大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晓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的重要性是急诊人的责任,急诊科全体同仁为了普及行之有效的急救健康知识,会一直努力。
1 23 4